亞大學士後獸醫學系祁偉廉教授與學生團隊 積極推動永續海洋保護

  • 2024-09-03
  • 獸小編
亞大學士後獸醫學系祁偉廉教授與學生團隊成功協助科博館採集布氏鯨骨骼,促進海洋保護、獸醫教育與永續發展
    2024年8月25日,亞洲大學學士後獸醫學系祁偉廉教授率領學生團隊,包括後獸醫陳昱彤、何欣鴻及江柏均同學,冒著酷暑自台南將軍港乘船前往澎湖南方四島之一的東吉嶼。他們的任務是協助台灣科學博物館採集於八月初擱淺在當地海岸的布氏鯨骨骼。這次行動不僅對海洋生物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還進一步響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特別是**目標14:水下生命(Life Below Water)**的推動,並充分體現了亞洲大學學士後獸醫學系的教育理念。

珍貴的科學研究機會與海洋保護倡議

    這條布氏鯨於八月初被發現在東吉嶼的海灘上,經過確認,確定為一條具備極高研究價值的布氏鯨。布氏鯨是全球鯨豚類中相對少見的物種,為研究者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去更深入地了解其生物特徵、遷徙行為以及面臨的環境壓力等關鍵科學問題。這次擱淺事件成為研究人員進行科學探索的契機,有助於揭示海洋生物多樣性以及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祁偉廉教授與其團隊不畏困難,迎接挑戰。由於鯨魚屍體擱淺時間已久,現場布滿腐敗的氣味,但研究團隊為了完成這項重要的科學任務,毅然決定進行兩天的清理和切割工作。他們頂著烈日揮汗如雨,仔細地清理鯨魚骨骼,確保不損傷任何一塊骨頭。最終,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這具重達數百公斤的鯨魚骨骼被完整採集,並送至馬公進行進一步的轉運和研究。

這是一張圖片
圖說:祁偉廉教授率學士後獸醫學系學生與布氏鯨骨骼標本合影

結合獸醫教育與永續發展目標14: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

    這次的採集行動不僅在科學上具有重要的突破意義,還符合SDGs目標14:水下生命,旨在「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永續發展」。通過此次採集行動,祁偉廉教授和他的學生團隊為推動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和海洋資源保護貢獻了一份力量。
    亞洲大學學士後獸醫學系致力於培養具備國際觀、社會責任感和專業技術的獸醫人才。此次行動中,學生們參與到實際的野外科研與保護行動中,正是體現了該系「實踐取向」的教育目標。祁偉廉教授強調:「透過這樣的實地參與,學生們不僅增強了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理解,還實際體會到獸醫學在保護動物與生態系統方面的重要角色。」

學生的參與與環保教育的實踐

    此次行動還強調了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學生陳昱彤表示:「參與這樣的任務讓我深刻體會到環境保護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我們的行動不僅僅是科學研究,更是一種對海洋環境保護的實際行動。」
透過這次實地參與,學生們獲得了寶貴的經驗,也為他們未來成為生態保護的倡導者和行動者奠定了基礎。這樣的教育實踐與**SDGs目標4: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中提到的推動永續發展教育的內涵相契合。
這是一張圖片
圖說:祁偉廉教授率學士後獸醫學系學生至澎湖
東吉嶼海灘進行布氏鯨骨骼採集

未來展望:持續推動海洋生態系統保護

    這次成功的骨骼採集行動,為台灣海洋生物學領域帶來新的契機與挑戰。隨著進一步的研究與分析,這些布氏鯨骨骼標本將為我們提供更多有關鯨魚行為、健康狀況及其生存環境的資訊,並協助推動更具體的海洋保護政策。
    透過這次的實踐行動,祁偉廉教授與其學生團隊再次彰顯了亞洲大學學士後獸醫學系對海洋保護及永續發展的高度承諾。他們希望能夠激勵更多人參與到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行動中,實現SDGs目標14及其他相關的永續發展目標,共同為海洋資源的永續未來努力。